参考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8版)》

大院检验12级《内科学》重点整理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三章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衣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连续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肺阻,是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慢性炎症反应有关。

第四章支气管哮喘

1.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增加,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2.肺功能检查(回答大标题)

通气功能检测、支气管激发试验(BPT)、支气管舒张试验(BDT)、PEF及其变异率测定

第五章支气管扩张

1.支气管扩张三种不同类型:柱状扩张、囊状扩张、不规则扩张

第六章肺部感染性性疾病

2.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医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医院内(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等)发生的肺炎。

7.病理改变四个时期(填空):充血期,红肝变期,灰肝变期,消散期

第七章肺结核

1.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炎性渗出、增生和干酪样坏死。

2.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常规首选方法。

3.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常作为结核病诊断的“金标准”。

4.继发型肺结核有哪些类型?

浸润性肺结核、空洞性肺结核、结核球、干酪性肺炎、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5.结核病化学治疗原则: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全程。

第八章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为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

2.肺癌按解剖学部位分类(填空):

(1)中央型肺癌(2)周围型肺癌

3.肺癌按组织病理学分类:

(1)非小细胞肺癌(NSCLC)(2)小细胞肺癌(SCLC)

4.肺癌的临床表现(大标题小标题):

(三)胸外转移引起的症状和体征转移至中枢神经系统、骨骼、腹部、锁骨上淋巴结

(四)胸外表现(1)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2)异位促性腺激素(3)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物(4)分泌抗利尿激素(5)神经肌肉综合征(6)高钙血症(7)类癌综合征

第十五章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

1.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使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2.呼吸衰竭按照动脉血气分类:

(1)Ⅰ型呼吸衰竭:即低氧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OmmHg,PaCO2降低或正常。主要见于肺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肺动-静脉分流等),如严重肺部感染性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等。

(2)Ⅱ型呼吸衰竭:即高碳酸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OmmHg,同时伴有PaCOmmHg。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单纯通气不足、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程度是平行的,若伴有换气功能障碍,则低氧血症更为严重,如慢阻肺。

3.高流量时对局部鼻黏膜有刺激,氧流量不能大于7L/min。

循环系统疾病

第二章心力衰竭

3.基本病因

⑴原发性心肌损害

①缺血性心肌损害: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②心肌炎和心肌病:各种类型的心肌炎及心肌病均可导致心力衰竭,以病毒性心肌炎及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最为常见。

③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以糖尿病心肌病最为常见。

⑵心脏负荷过重

①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左、右心室收缩期射血阻力增加的疾病。

②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见于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等疾病。

5.劳力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

9.(名解)心力衰竭(HF):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问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

第三章心律失常

1.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3.心房颤动的心电图频率约~次/分。

4.心房颤动治疗: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来说,目标是控制心室率<次/分。

第四章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概述

1.[填空]

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也有将冠心病猝死包括在内。

第三节稳定型心绞痛

2.稳定型心绞痛:因心脏负荷增加导致的心肌急剧、短暂的缺血与缺氧引起胸部及附近部位不适症状,伴有心肌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①疼痛:压榨性的;②部位:在胸骨后;③持续数分钟不等;④缓解:休息、硝酸甘油;⑤诱发因素:劳累。

第四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实验室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

①肌红蛋白(MYO)[填空]②肌钙蛋白I或T(cTnI或cTnT)起病3-4小时后升高,cTnI于11-24小时达高峰,7-10天降至正常,cTnT于24-48小时达高峰,10-14天降至正常③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2)并发症:①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总发生率可高达50%;②心脏破裂;③栓塞;④心室壁瘤;⑤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第五章高血压

第一节原发性高血压

1.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通常简称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治疗:降压药物治疗:

2.[填空]降压药物五大类:利尿药、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

第二节继发性高血压

第十章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一节自体瓣膜心内膜炎

1.血培养:是诊断菌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重要方法

消化系统疾病

第五章消化性溃疡

1.(名解)消化性溃疡(PU):指胃肠道粘膜被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合口附近以及含有胃粘膜的Mechel憩室。

3.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第六章胃癌

1.胃癌的四种扩散(转移)方式:直接蔓延,淋巴结转移,血型播散,种植转移。

第十五章肝硬化

1.(名解)肝硬化:(hepaticcirrhosis)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为组织学特征的进行性慢性肝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后期临床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为特征,常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而死亡。

4.肝硬化并发症:1)上消化道出血2)胆结石3)感染4)门静脉血栓形成或海绵样变5)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6)肝肾综合征7)肝肺综合征8)原发性肝癌9)肝性脑病

第十六章,第十八章

1.肝癌分为: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混合型肝癌

3.胰腺局部并发症:胰腺和胰周坏死组织继发感染、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胰腺假性囊肿

6.急性胰腺炎AP:是多种原因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胰腺水肿、出血及坏死等炎性损伤。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三章肾小球肾炎

1.急性肾小球肾炎(AGN):简称急性肾炎,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其特点为急性起病,患者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并可伴有一过性肾功能不全。

2.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肾功能急剧恶化、多在早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衰竭为临床特征,病理类型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组疾病。

第四章肾病综合征

1.肾病综合征(NS):各种原因所致的大量蛋白尿(>3.5g/d),低白蛋白血症(<30g/L),明显水肿和(或)高脂血症的临床综合征。按病程及肾功能的改变,可分为急性肾炎综合征(指急性起病,病程不足一年者)、急进性肾炎综合征(指肾功能急性进行性恶化,于数周至数月内发展为少尿或无尿的肾衰竭者)和慢性肾炎综合征(指病程迁延一年以上)。

第八章尿路感染

1.革兰阴性杆菌为尿路感染最常见致病菌,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约占全部尿路感染的85%.

2.细菌培养: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10e5/ml,如临床上无尿感症状,则要求做两次中段尿培养,细菌数均≥10e5/ml,且为同一菌株,称为真性菌尿,可确诊尿路感染;尿细菌定量培养10e4至10e5/ml,为可疑阳性,需复查;如10e4/ml,可能为污染。(上述的数字可能考填空或判断)

第十二章急性肾损伤

1.急性肾损伤(AKI):以往称急性肾衰竭(ARF),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功能快速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可发生于既往无肾脏病者,也可发生在原有慢性肾脏病的基础上。

血液系统疾病

第三章缺铁性贫血

1、IDA是最常见的贫血

2、口服铁剂有效的表现先是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高峰在开始服药后5~10天,2周后血红蛋白浓度上升,一般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

第五章再生障碍性贫血

1、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简称再障,是一种可能有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

第十章淋巴瘤

1、按组织病理学改变,淋巴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NHL)两大类。

2、HL主要原发于淋巴结,特点是淋巴结进行性肿大,典型的病理特征是R-S细胞存在于不同类型反应性炎细胞的特征背景中,并伴有不同程度纤维化。

2、脾切除适应证(大题)

①正规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病程迁延6个月以上;

②糖皮质激素维持量需大于30mg/d;

③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证。

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症的处理

(1)血小板输注成人按10~20单位/次给予,根据病情可重复使用(从ml循环血中单采所得的血小板为1单位血小板)。有条件的地方尽量使用单采血小板。

(2)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剂量及用法同上。作用机制与单核巨噬细胞Fc受体封闭、抗体中和及免疫调节等有关。

(3)大剂量甲泼尼龙1g/d,静脉注射,3~5次为一疗程,可通过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而发挥治疗作用。

第十六章凝血障碍性疾病

1.血友病是一组因遗传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A和血友病B,其中以血友病A较为常见。

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性疾病

第九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甲状腺毒症(thyrotoxicosis)是指血循环中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以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2.甲状腺危象(thyroidcrisis)临床表现:

高热、大汗、心动过速(次/分以上)、烦躁、焦虑不安、谵妄、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患者可有心衰,休克及昏迷等。

第二十一章糖尿病

1.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

7.胰岛素的使用原则?

①胰岛素治疗应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的;

②胰岛素治疗方案应力求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

③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至适合剂量。

8.黎明现象(dawnphenomenon):即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短时间内出现高血糖,可能由于清晨皮质醇、生长激素分泌增多所致。

10.高渗高血糖综合征(hyperosmolarhyperglycemicsyndrome,HHS):是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的另一临床类型,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为特点,无明显酮症酸中毒,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昏迷。部分患者可伴有酮症。主要见于老年T2DM患者,超过2/3的患者原来无糖尿病历史。

J检验12级《内科学》重点整理

一、呼吸系统

1.慢性支气管炎,P19:简称慢支,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2.肺心病,P:即肺源性心脏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果或(和)功能改变的疾病。

PS:慢性肺心病最常见的病因是慢阻肺COPD,约占80~90%

3.肺性脑病,P:是由于呼吸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的神经精神障碍综合征,常继发于慢阻肺COPD。

4.肺炎,P41: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

①社区获得性肺炎(CAP),P42: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②医院获得性肺炎(HAP),P42:医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h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它还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和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HCAP。

5.呼吸衰竭,P: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使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二、循环系统

1.稳定型心绞痛,P:也称劳力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而引起的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2.急性冠脉综合征(ACS),P: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主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以及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

3.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P: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大多是在冠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4.高血压急症,P:是指原发性/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血压突然和明显升高(一般超过/mmHg),伴有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

5.心力衰竭(HF),P: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脏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的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三、消化系统

1.急性胰腺炎(AP),P:是多种病因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胰腺水肿、出血、坏死等炎性损伤。

2.复合溃疡,P:指胃和十二指肠均有活动性溃疡,多见于男性,幽门梗阻发生率较高。

3.球后溃疡,P:指发生在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的溃疡。多位于十二指肠降段的初始部及乳头附近,溃疡多在后内侧壁,可穿透入胰腺。

4.卓艾(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P:由促胃液素瘤或促胃液素细胞增生所致,临床上以高胃酸分泌,血促胃液素水平升高,多发、顽固及不典型部位消化性溃疡及腹泻为特征。

四、泌尿系统

1.急性肾损伤(AKI),P:以往称为急性肾衰(ARF),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功能快速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症。

2.慢性肾衰竭(CRF),P:为各种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的共同结局。它是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衡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3.急性肾小球肾炎(AGN),P:简称急性肾炎,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

4.肾病综合征(NS),P:由多种病因引起,以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诊断标准:①尿蛋白大于3.5g/d,②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③水肿,④血脂升高,其中①②为诊断所必需。

5.无症状细菌尿,P:是指患者有真性细菌尿而无尿路感染的症状,可由症状性尿路感染演变而来或无畸形尿路感染病史。

五、内分泌系统

1.甲状腺危象,P:又称甲亢危象,是甲状腺毒症急性加重的一个综合征,发生原因可能与循环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有关。临床表现:高热或过高热、大汗、心动加速(>次/分)、烦躁、焦虑不安、谵妄、恶心、呕吐、腹泻,严重者可有心衰、休克、昏迷。

PS:甲亢突眼分类:单纯性突眼、浸润性突眼。

2.糖尿病(DM),P: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而引起的。

PS:可分为I型糖尿病(T1DM)、II型糖尿病(T2DM)、妊娠期糖尿病(GDM)、其他类型特殊糖尿病

六、血液系统

1.粒细胞缺乏症,P: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严重,低于0.5×10^9/L时,称为~

呼吸系统:

一、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P20

依据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连续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慢性疾病。

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及慢性缓解期的治疗原则,P21

(一)急性加重期

1、控制感染:多依据患者所在地常见病原菌经验性的选用抗生素,一般口服,严重时静脉给药。可选用左氧氟沙星、罗红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呋辛、复方磺胺甲恶唑等。若能培养出致病菌,可按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

2、镇咳祛痰:可试用复方甘草合剂、复方氯化铵合剂、溴己新、盐酸氨溴索、桃金娘油等。干咳为主者可用镇咳药物,如右美沙芬及其合剂等。

3、平喘:有气喘者可加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氨茶碱或茶碱控制剂。或β2受体激动剂吸入。

(二)缓解期

1、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其它有害颗粒

2、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3、反复呼吸道感染者可试用免疫调节剂或中医中药,部分患者或可见效。

三、重症哮喘的治疗原则,P35

持续雾化吸入SABA,联合雾化吸入短效抗胆碱药、激素混悬液以及静脉茶碱类药物。吸氧。尽早静脉应用激素,待病情得到控制和缓解后改为口服给药。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失衡,当血pH<7.20且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应适当补碱。经上述治疗,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无改善甚至继续恶化者,应及时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其指征主要包括呼吸肌疲劳、PaCO2≥45mmHg、意识改变(需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此外,应预防呼吸道感染等。

四、肺结核的化疗原则,P69

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整个治疗方案分为强化和巩固两个阶段。

五、慢性肺心病应用正性肌力药物的指征,P

1、感染已控制,呼吸功能已改善,利尿治疗后右心功能无改善者;

2、以右心衰竭为主要表现而无明显感染的患者;

3、合并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如室上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室率>次/分)者;

4、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

六、判断呼吸衰竭的血气指征?II型呼吸衰竭应如何吸氧?

(一)动脉血气指征,P

I型呼衰:PaO2<60mmHg,PaCO2降低或正常。

II型呼衰:PaO2<60mmHg,同时伴有PaCO2>50mmHg。

(二)II型呼衰的吸氧,P

确定吸氧浓度的原则是在保证PaO2迅速提高到60mmHg或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SpO2)达90%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吸氧浓度。对于II型呼吸衰竭,一般需要将给氧浓度设定为达到上述氧合指标的最低值。

循环系统

一、急性左心衰的治疗原则,P

(一)基本处理:

1、注意体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双腿下垂,

2、吸氧:立即高流量鼻管吸氧,严重者采用无创呼吸机持续加压(CPAP)或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给氧,

3、救治准备:静脉通道开放,留置导尿管,心电监护及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等,

4、镇静:吗啡静脉注射,

5、快速利尿:呋塞米,

6、氨茶碱,

7、洋地黄类药物:毛花苷C静脉给药,最适合于

(二)血管活性药物

1、血管扩张剂:硝普钠、硝酸酯类、α受体拮抗剂

2、正性肌力药物:β受体兴奋剂、磷酸二酯酶峰抑制剂

(三)机械辅助: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可用于冠心病、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对于极危重患者,医院可采用LVAD和临时心肺辅助系统。

(四)病因治疗

二、心衰的分级(NYHA),P

1、I级:心脏病患者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活动不引起乏力、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

2、II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心衰症状。

3、III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低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心衰症状。

4、IV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存在心衰症状,活动后加重。

三、二尖瓣狭窄的并发症,P

1、心房颤动:房产为二尖瓣狭窄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相对早期的常见并发症,可能为患者就诊的首发症状。房颤常致心衰加重,突然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甚至急性肺水肿。

2、急性肺水肿:为重度二尖瓣狭窄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突然出现的重度呼吸困难和发绀,不能平卧,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双肺布满干湿啰音。

3、血栓栓塞:20%患者可发生体循环栓塞,其中80%伴房颤。血栓栓塞以脑栓塞最常见,约占2/3,亦可发生于四肢、脾、肾和肠系膜等动脉栓塞,栓子多来自与扩大的左心房伴房颤者。来源于右心房的栓子可造成肺栓塞。

4、右心衰竭:为晚期常见并发症。

5、感染性心内膜炎:较少见。

6、肺部感染:本病常有肺静脉压力增高及肺淤血,易合并肺部感染。

四、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P

1、疼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诱因多不明显,且常发生与安静时,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胸闷或有濒死感。

2、全身症状: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正相关。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疼痛,肠胀气亦不少见,重者可发生呃逆。

4、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患者,多发生在起病1~2天,以24h内最常见,可伴有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各种心律失常中一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室颤是AMI早期,特别是入院前主要的死因。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常见。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期中血压下降常见,未必是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20ml/h)、神志迟钝甚至晕厥者,则为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数日内发生。

6、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的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可有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随后可有右心衰竭的表现。

五、高血压的诊断标准,P

主要根据诊室测量的血压值,采用经核准的水银柱或电子血压计,测量安静休息坐位时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一般非同日测量三次血压值,收缩压均≥mmHg和(或)舒张压均≥90mmHg可诊断高血压。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正常,但也要诊断为高血压。

六、高血压常用降压药分类,P

利尿药(氢氯噻嗪、螺内酯、氨苯蝶啶等)

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拉贝洛尔等)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贝那普利等)

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氯沙坦等)、

钙通道阻滞剂CBB(硝苯地平、维拉帕米缓释剂、地尔硫卓缓释剂等)。

七、稳定型心绞痛胸痛的特点,P

1、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性质:胸痛常为压迫、阀门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像针刺或刀扎样锐性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有些患者仅觉胸闷不适不认为有痛。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到症状缓解。

3、诱因:发作常由于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诱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疼痛多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重复发生,但有时同样的体力劳动只在早晨而不在下午引起心绞痛,提示与晨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等昼夜节律变化有关。

4、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后在3~5分钟内渐消失,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5、缓解方式: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舌下含用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消化系统

一、如何判断消化道出血是否停止,P

以下情况考虑有消化道活动出血出血:

①反复呕血或黑粪次数增多,粪质稀薄,肠鸣音活跃;

②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充分补液输血未见明显改善,或暂时好转又复恶化;

③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升高;

④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升高;

二、消化性溃疡的的常见症状及特点,P

以上腹痛或上腹不适为主要症状,性质可有钝痛、灼痛、胀痛、剧痛、饥饿样不适,可能与胃酸刺激溃疡壁的神经末梢有关。

常具有以下特点:

①慢性过程,病程可达数年或十余年。

②周期性发作,发作期可为数周或数月,缓解期亦长短不一,发作有季节性,多在秋冬和冬春之交发病。

③部分患者有与进餐相关的节律性上腹痛,如饥饿痛或餐后痛。

④腹痛可被抑酸或抗酸剂缓解。部分病例无上述典型的疼痛,仅表现为腹胀、厌食、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

三、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P

1、出血。消化道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中最常见的原因,约占所有病因的一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较胃溃疡易发生。轻者可表现为黑粪,重者出现呕血。

2、穿孔。可有三种后果:

①溃破入腹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②溃破穿孔,并受阻于毗邻实质性器官,如肝脏、胰脏、脾脏等(穿透性溃疡);

③穿入空腔脏器,形成瘘管。

3、幽门梗阻。多由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幽门管溃疡引起。临床症状常有:上腹明显胀痛,餐后加重,呕吐后腹痛可稍缓解,呕吐物可为宿食。

4、癌变:几率很低,估计小于1%的溃疡有可能癌变,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一般不发生癌变。

四、由消化道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措施,P

1、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具有止血作用。常用PPI和H2受体拮抗剂。大出血时应选用前者,并应静脉给药。

2、内镜治疗:内镜止血方法包括注射药物、电凝及使用止血夹等。

3、介入治疗:内镜治疗不成功时,可通过血管介入治疗栓塞胃十二指肠动脉。

五、肝硬化腹水的治疗,P

1、限制水、钠的摄入;钠盐摄入限制在~mg/d(相当于NaCl1.2~2.0g/d),入水量<0ml/d,如有低钠血症,则摄入水量应控制在ml/d以内。

2、利尿药:常联合使用保钾及排钾利尿剂,即呋塞米+螺内酯合用;

3、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是在肝内门静脉属支与肝静脉间置入特殊覆膜的金属支架,建立肝内门-体分流,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或消除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的腹水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当利尿剂辅以静脉输注白蛋白效果不佳时,若肝功能为B级,TIPS可有效缓解门脉高压,增加肾脏血液灌注,显著减少甚至消除腹水。若能对因治疗,使肝功能稳定或有所改善,可较长期维持疗效。

4、排放腹水加输注白蛋白:用于不具备TIPS技术、对TIPS禁忌及失去TIPS机会时顽固性腹水的姑息治疗。一般每放腹水0ml输注80g白蛋白。该方法缓解时间短,易于诱发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

六、肝硬化的并发症,P

(一)上消化道出血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门静脉高压是主因,诱因多见于粗糙食物、胃酸侵蚀、腹内压增高及剧烈咳嗽等。临床表现为突发大量呕血或柏油样便,伴出血性休克等;

2、消化性溃疡和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门静脉高压使胃黏膜静脉回流缓慢;胃十二指肠的上皮后机制削弱,大量代谢产物瘀滞于黏膜,屏障功能受损,黏膜糜烂、溃疡甚至出血;

3、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系胃黏膜下的的动-静脉交通支广泛开放,胃黏膜毛细血管扩张,广泛渗血。临床多为反复或持续少量呕血、黑便及难以纠正的贫血,少数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

(二)胆石症:肝硬化患者结石发生率增高(约30%),发生率随肝功能失代偿程度加重而增高。胆囊及肝外结石均较常见。

(三)感染:部位因患者基础疾病状况而异,常见的有:

1、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腹水是良好的培养基,致病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起病缓慢者多有低热、腹胀或腹水持续不减;病情进展快者,腹痛明显、腹水增长迅速,严重者诱发肝性脑病、出现中毒性休克等。体检可有轻重不等的全腹压痛和腹膜刺激征。

2、胆道感染:胆囊及肝外结石所致的胆道梗阻或不全梗阻常伴发感染,患者常有腹痛及发热;当有胆总管梗阻时,出现梗阻性黄疸;当感染进一步损伤肝功能时,可出现肝细胞性黄疸。

3、肺部、肠道及尿路感染:也较常见,致病菌仍以G-杆菌为多,同时厌氧菌及真菌感染也日益增多

(四)门静脉血栓形成或海绵样变

1、血栓形成:因门静脉瘀滞,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使原本肝内型门静脉高压延伸为肝前性门静脉高压,当血栓扩展到肠系膜上静脉,肠管因此显著瘀血,甚至导致小肠坏死、腹膜炎、休克及死亡。其临床表现变化较大。

2、海绵样变:是指肝门部或肝内门静脉分支部分或完全慢性阻塞后,在门静脉周围形成的细小迂曲的血管,可视为门静脉的血管瘤。

(五)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长期的钠摄入不足及利尿、大量放腹水、腹泻和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均是导致电解质紊乱的常见原因,低钾/低氯血症与代谢性碱中毒容易诱发肝性脑病。持续重度低钾血症(<mmol/L)容易引起肝肾综合征,预后较差。

(六)肝肾综合征:患者无实质性肾脏病变,由于严重门静脉高压,内脏高动力循环使体循环血流量明显减少;多种扩血管物质不能被肝脏灭活,引起体循环血管床扩张,肾脏血流尤其是肾皮质灌注不足,因此出现肾衰竭。临床主要表现为少尿/无尿及氮质血症。

80%急进型患者于2周内死亡。缓进型临床较多见,常表现为难治性腹水,肾衰竭病程缓慢,可在数月内保持稳定状态,常在各种诱因作用下转为急性型而死亡,平均存活期约1年。

(七)肝肺综合征:排除原发性心脏疾患后,具有基础肝病、肺内血管扩张和动脉血氧合功能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硬化伴呼吸困难、发绀和杵状指(趾),预后较差。

(八)原发性肝癌

(九)肝性脑病

七、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原则,P

两大任务:①寻找并去除病因,②控制炎症

急性胰腺炎即使是SAP也应尽可能采用内科及内镜治疗。胰腺局部并发症可通过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

(一)监护:细致的监护,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变化及时了解病情发展。

(二)器官支持:液体复苏、呼吸功能支持、肠功能维护、连续性血液净化

(三)减少胰液分泌:禁食、抑制胃酸、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

(四)镇痛:严重腹痛者可用哌替啶(杜冷丁),吗啡和阿托品则不宜使用

(五)急诊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去除病因

(六)预防和抗感染

(七)营养支持

(八)择期内镜、腹腔镜或手术去除病因

泌尿系统

一、肾病综合症的诊断标准及常见并发症,P

诊断包括三方面:①明确是否为NS;②确认病因;③判定有无并发症。

(一)诊断标准:

①尿蛋白大于3.5g/d,②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③水肿,④血脂升高,

其中①②为诊断所必需。

(二)并发症:

1、感染:是NS的常见并发症,常见感染部位顺序为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等。

2、血栓、栓塞并发症:NS容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其中以肾静脉血栓最为常见(发生率10~50%),其中3/4病例因慢性形成而并无临床表现。此外,肺血管血栓、栓塞,下肢静脉、下腔静脉、冠状血管血栓和脑血管血栓也不少见。它会直接影响NS治疗效果和预后。

二、肾病综合症的治疗,P

(一)一般治疗

凡有低蛋白血症、严重水肿者需卧床休息,水肿消失,一般情况好转后才可活动;给予正常量,0.8~1.0g/(kg×d)的优质蛋白(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蛋白)饮食;热量要保证充分,每日每公斤体重不应少于~kJ(30~35cal)。水肿时应低盐(<3g/d)饮食。

(二)对症治疗

1、利尿消肿:噻嗪类利尿剂(常用氢氯噻嗪)、潴钾利尿剂(常用氨苯蝶啶或螺内酯),袢利尿剂(常用呋塞米或布美他尼)、渗透性利尿剂(常用不含钠的右旋糖酐40或淀粉代血浆),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白蛋白静脉输注);

利尿治疗的原则是不宜过快过猛。

2、减少尿蛋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贝那普利、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氯沙坦。用它们降低尿蛋白时,所用剂量一般比常规降压剂量大。

3、降脂治疗

(三)抑制免疫和炎症反应: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抑制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

1、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为泼尼松,使用原则:起始足量、缓慢减药、长期维持;若水肿严重、有肝功能损害或泼尼松疗效不佳时,可换为甲泼尼龙(等剂量)口服或静脉滴注。

2、细胞毒药物:环磷酰胺、盐酸氮芥,其他;

3、环孢素;

4、麦考酚吗乙酯

(四)中医药治疗

1、辩证施治:NS患者多辨证为脾肾两虚,可给予健脾补肾利水的方剂

2、拮抗激素与细胞毒药物的副作用

3、雷公藤总苷

(五)并发症防治

内分泌系统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原则,P

治疗原则:尽快补液以恢复血容量、纠正失水状态;降低血糖;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同时积极寻找和消除诱因,防治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一)补液:是治疗的关键环节,基本原则为“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开始时输液较快,在1~2h内输入0.9%氯化钠0~0ml,前4h输入所计算失水量1/3的液体。24h输液量应包括已失水量和部分继续失水量。血糖下降至13.9mmol/L时,根据血钠情况以决定改为5%葡萄糖液或葡萄糖生理盐水,并按每2~4g葡萄糖加入1U短效胰岛素。

(二)胰岛素治疗:一般采用小剂量(短效)胰岛素治疗方案,每小时给予公斤体重0.1U胰岛素,使血清胰岛素恒定达到~μU/ml,通常将短效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中持续滴注(另建输液途径),亦可间歇静脉注射。可加大首次负荷剂量,静注10~20U胰岛素,血糖下降速度以3.9~6.1mmol/L为宜,每1~2小时复查;

(三)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一般不必补碱。若需补碱则不宜过多过快,指征为血pH<7.1,HCO3-<5mmol/L。应采用等渗碳酸氢钠溶液(1.25~1.40%),或将5%碳酸氢钠84ml加注射用水ml配成1.4%等渗溶液,一般仅给1~2次。

补钾应根据血钾和尿量:治疗前血钾低于正常,在开始胰岛素、补液治疗的同时立即开始补钾;血钾正常,尿量>40ml/h,也立即开始补钾;血钾正常,尿量<30ml/h,暂缓补钾,待尿量增高后再开始补钾;血钾高于正常,暂缓补钾。氯化钾部分稀释后静脉输入,部分口服。病情恢复后仍应继续口服钾盐数天。

(四)处理诱发病和防治并发症

1、休克:若休克严重且经快速输液仍不能纠正,应详细检查分析病因,并给予相应措施

2、严重感染:是本症常见诱因,亦可继发于本症

3、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应注意预防,宜用心电图监护,及时治疗

4、肾衰竭:是本症的主要死因之一,强调注意预防。

5、脑水肿:病死率甚高,应着重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

6、因酸中毒引起呕吐或伴有急性胃扩张着,可洗胃清除残留食物,预防吸入性肺炎。

(五)护理:良好的护理是抢救DKA重要的环节。

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P

要点:

1、糖尿病的诊断基于空腹(FPG)、任意时间或OGTT中2小时血糖值(2h-PG)。空腹指至少8h内无任何热量摄入;任意时间指一日内任何时间,无论上一次进餐时间及食物摄入量。糖尿病症状是指多尿、烦渴多饮和难于解释的体重减轻。

FPG≥7.0mmol/L(mg/dl)应考虑糖尿病;OGTT2h-PG≥11.1mmol/L(mg/dl)应考虑糖尿病。

2、GDM的诊断定义为达到或超过下列至少一项指标:FPG≥5.1mmol/L或1h-PG≥10.0mmol/L或2h-PG≥8.5mmol/L

三、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P

①T1DM(I型糖尿病);

②各种严重的糖尿病急性或慢性并发症;

③手术、妊娠和分娩;

④新发病与T1DM鉴别困难的消瘦糖尿病患者;

⑤新诊断的T2DM(II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血糖;

⑥T2DMβ细胞功能明显减退者;

⑦某些特殊类型糖尿病。

四、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的分类

主要有磺酰脲类、格列奈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和二肽基肽酶-IV抑制剂(DPP-IV抑制剂)

以后,在







































白癜风能治本吗
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towwm.com/kcyzz/10462.html

当前时间: